抱歉,请开启脚本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德育 >> 德育文章  >> 成功家教:梁启超的子女教育之道

成功家教:梁启超的子女教育之道

2013/7/11 20:08:466273人浏览

梁启超(1873—1929年)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启蒙思想家。他自小就聪颖异常,在乡间即有神童之称,并且十分勤奋好学,求知欲极为强烈。1889年,年仅16岁的梁启超就考中举人。他因在上海读到《瀛环志略》等思想进步书籍,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思想,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康有为的改良主义维新思想,并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并极力协助康有为编撰《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重要思想著作,成为康有为授业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个。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梁启超系心国家民族之安危,为了探索中国救国之策和强盛之道,与康有为一起发动了轰动一时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闻名一时的改良主义运动领袖,时人并称康梁。 梁启超学问渊博,又极其勤奋,著作等身,著述总计达1400万字,内容广博,涉及政治历史、哲学、佛学、教育、经济、文学、新闻学等诸多方面,为世人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

但不为所知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刻见解,在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实践上梁启超堪称成功典范,其科学而独到的家教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梁启超共有九个子女,在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每个子女都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学有所成,都成为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一、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梁启超特别注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他就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在逆境中磨练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并且以身作则,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质为子女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曾经说过: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子女们个个养成了一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学业有成,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学成回国时,正是中国战乱不断的时代。他在那种特别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从事考古工作,曾主持河南安阳后冈、山东章丘龙山镇、西北冈等重要考古的发掘,并在世界上首次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梁启超的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日军侵略而失学。她毅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加入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在5岁的时候,父亲梁启超就去世了,他17岁赴美求学,当过服务员、勤杂工,在饭馆里洗盘刷碗,什么都干,靠打工支持自己的学业,刻苦攻读八年,终于攻取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电子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他经常教导子女们要热爱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全面发展。他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二、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身处社会动荡时代,一生历经多次重大国家变故,经历可谓沧桑坎坷,但始终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国图强之志,这种信念一生从未动摇过。这种爱国精神和报国思想也对对子女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爱国教育体现在他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家里,他经常向子女们讲述祖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的感人故事;而在孩子们长大离家后,他仍以书信的方式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子女们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建设未来强大国家。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就培育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立下了报国强国之志。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个曾到外国留学,他们在国外都接受了西方的高等教育,学有所成,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享受西方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而是义无反顾地学成回国,与祖国共忧患,与民族同呼吸。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进行古建筑的研究工作,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以至于疾病缠身,却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和博物馆都想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并给予及其优厚的生活待遇和极佳的工作条件,但都被他们一一拒绝了。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的家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虽屡遭磨难而毫无怨言。他们全家人在梁启超夫人王桂荃和长女梁思顺(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主持下,将梁启超遗留下来的极具文化和史料价值的手稿都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把他们位于北戴河的一座别墅献给了国家。1978年,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梁启超的次女梁思庄又代表全家将梁启超坐落在北京卧佛寺的陵园和几百株古树献给了国家。1981年,梁思庄组织在京的梁启超子女集体自费回广东新会探望父老乡亲。他们带去了梁启超的亲笔字卷和收藏的战国编钟,赠送给广州和新会博物馆。至此,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将他们所能献出的一切全部奉献给了祖国。

三、重视子女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梁启超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视培养孩子们求知的兴趣,让子女爱学习好思考的良好习惯。他很早就对子女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志趣,按照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梁启超不断鼓励子女们在学习中要知难而进,不断战胜学业上遇到的困难,要学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精神,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当在美国攻读建筑学专业的梁思成完成学业之后,梁启超建议他到欧洲去考察一二年,然后结合对中国古建筑的深入研究而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当在美国研究考古学的梁思永完成学业之后,梁启超立即安排他回国实习并收集了大量相关史料。

学习方法上,梁启超强调每个孩子在知识学习中要既能专精又能广博,他在与女儿梁思成的通信中指出: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他总结了自身的经验:我生平趣味极多,而对于自己所作的事,总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兴趣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句,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他告诫次女梁思庄在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种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他对梁思成说:做学问总要猛火熬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时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正是由于梁启超科学独到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能够大获成功。他的儿女们个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富有爱国精神,在学有所长的同时又多才多艺,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