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请开启脚本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 >> 优德w88官方网址  >> 课题研究  >> 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

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

2017/3/12 20:07:307552人浏览

一、学校适应的概念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目前研究者还没有对学校适应的概念达成一致观点。根据强调的内容,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Birch强调学生活动与学校互动的过程,他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Ladd强调学生活动与学校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刘万伦强调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运用的各项技能,他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李辉强调学生活动与学校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学校适应是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

  二、学校适应的衡量指标和测量工具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角度,研究者采用的测量指标各不相同。因此,研究者们对衡量学校适应的指标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例如,Birch,Ladd认为学校适应性的指标可以分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自我指导等方面;Gary等人把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一逃避或喜欢也作衡量学校适应的指标;PerryWeinstein则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括学业适应、情绪与社会适应和对课堂行为要求的适应三个方面;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是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关系、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适应。

  学校适应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量表是由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编制的而且大多数是翻译或改编国外的量表。()学习适应测量。目前中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学业适应的综合评价和学习成绩的评价。学习适应的综合评价量表:例如台湾学者陈英豪等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等;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习适应指标的方法,如标准化测验分数、成绩评定等级分数等;()人际适应测量。人际适应的研究主要采用Pianta编制,张磊修订的人际适应量表和传统的社会测量法(Moren,1934);()社会行为适应测量。常用问卷包括Masten等人(1985)编制的"班级戏剧"问卷以及Hightower(1986)编制的儿童等级评定量表;()情绪适应的测量。情绪适应的研究是围绕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两个问题展开。孤独感的研究主要应用自我报告法和邹泓修订的孤独问卷;社交焦虑的研究采用马弘翻译、周宗奎修订的儿童社交焦虑问卷。

  三、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学生学习适应的外在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气氛等因素。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学生的成绩呈负相关,权威型教养方式与成绩呈正相关(Dornbusch,1987);父亲的拒绝与女儿的学习动机呈负相关(Elder,1985);学校气氛的研究支持了积极的学校气氛有利于中学生学习适应的结论。Griffith指出与学业成绩关系最密切的学校气氛特征是:对学生成绩的高度期望、有秩序的学校环境、高昂的士气、积极对待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中积极的社会关系。

  影响学习适应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概念和人格。自我概念对学习适应具有预测作用。高中生的身体自我对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消极预测力(刘志军,2004);整体自我概念以及自我概念中的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等与学业适应显著相关(崔娜,2008)。与人格建构复杂性低的的中学生相比,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更好,读记方法运用更加熟练、学习成绩总分更高。(陈会昌,2007)

  ()行为适应的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行为适应显著相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等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蒋奖,2004)。接受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较少表现出心理和行为适应不良(Lamborn,1991)。社会支持对中学生的抑郁和过失行为产生显著的缓冲作用(Miehael,1992),并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呈负相关(李文道,2003)

  构成自我概念的因子对中学生行为适应具有不同影响和预测力。刘志军(2004)研究发现高中生的身体自我对亲社会行为、社会喜好具有显著的消极预测力。何进军(2002)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欺侮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初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欺侮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自我概念的积极或消极程度会影响到参与欺负行为的程度。

  ()情绪适应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特别是班级环境对中学生情绪适应的影响是目前情绪适应研究的重点,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情绪适应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支持与中学生孤独感的产生呈负相关,与中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呈正相关(李文道等,2003)并对抑郁具有显著的缓冲作用(Miehael,1992);余益兵等人的研究证明那些感受到学校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学校生活井然有序,学校生活纪律良好,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学生报告了较高的学校满意感和较低的学校孤独感。

  具有积极、准确的自我概念的中学生情绪适应较好,而自我概念消极、偏差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塞里格曼(sehgman,1991)认为消沉的自我概念使人们更加抑郁、感情淡漠。叶丽红(2003)认为,情绪自我偏差造成情绪上的紧张、焦虑和抑郁;学业自我概念偏差造成学习障碍。阳德华(2002)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各维度间有较密切的负相关,自我概念是影响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适应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学生人际适应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师生间的冲突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和不融洽,以及学生的同伴接受程度下降。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平等的竞争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繁重的学习负担维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发展。

  检索现有的文献,结果发现人际适应的内在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自我概念等因素与人际适应的关系、预测作用。崔娜(2008)对初一至初三258名学生进行了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研究证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中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显著相关,并对两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能力;自我行动与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相关;自我满意因子对同伴关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四、小结

  目前,对中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初步探讨了中学生学校适应的衡量标准、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量表绝大多数是由研究者自编的或改编自国外量表,缺少符合我国中学生特点的统一的标准化测量工具;()目前针对中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已经得出了大量结论,但是这些结论未能整合成完整的结构体系;()已有研究大多是针对处于某一特定阶段的中学生,缺乏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系统研究。因此,中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还应当不断深入,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系统地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理论依据,使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 上一篇:没有文章了
  • 下一篇:没有文章了